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秋季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卷答案 2018

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8年秋季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卷的答案无法直接提供。

由于高考试题的保密性,学校或教育部门一般不会对外公布具体的考试答案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主要依靠教材、辅导书以及历年真题来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。同时,合理安排复习计划,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和答题技巧的训练,是提高考试成绩的关键。

1、1. C    2. C    3. B

【解析】

1. 试题分析: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。A项,“具体的语言和抽象的情感有很大差别,文字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” 错误;B项,“就没有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”错误,原文“没完全描写出”;D项,“这是欣赏者和创作者自然碰的巧,并不是创作者不是刻意为之” 错误,原文“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,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的巧”。

2. 试题分析: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。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,C项“逐层递进”错误,应该是“并列”。

点睛:分析文章的内容比较难,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,通读全文,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,然后仔细分析,本题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,要仔细分析材料中的论证部分内容。

3. 试题分析:本题考查理解文意,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。B项,“语言能够完全地表达情意,展现深刻美”歪曲了《关雎》的含蓄美。

4.A。A项,“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”,理解有误。文中有主要内容是写兄弟之间的亲情,而非“童话”。故选A。

5.①母亲对孩子:吁亲临终前对“我”的嘱托,体现了对哥哥的牵挂和对“我”的愧疚。②“我”对哥哥:“我”接回哥哥,一返回北京就安置哥哥,表现了“我”对哥哥的关心和责任感;三年里,“我”每周去看哥哥,陪伴哥哥;二小去世,“我”隐瞒事情,不想让哥哥伤心;答应哥哥,和他相伴到老。(任意一点即可)③哥哥对“我”:哥哥对“我”的安排一向顺从,耐 心等待,不给“我”压力。

6.①易于表现人物性格。本文对哥哥的直接描写基本都是对话,易于突出哥哥随遇而安的性格。②使情感表达更真实。通过“我”和哥哥的对话,表达了“我”对哥哥的愧疚和关心。③推动情节发展。母亲临终嘱托,引出下文“我”照顾哥哥的情节。④丰富义章内容。“我”无暇顾及哥哥只好送他去医院,哥哥当年非考大学不可的情节等,都是通过对话表现的。⑤拉近和读者的距离。采用对话,情境感比较强,读者容易产生身临其境之感,就像在听“我”和哥哥聊天一样,避免枯燥。

7.C试题分析:题干是“下面对相关材料的理解,不正确的一项是”。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。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,找准有效答题区间,然后认真对读,寻找细微的差别。C项,曲解文意。错在“共享停车对土地的开发和使用资金投入很少。”原材料是说“共享停车无需增加任何土地的开发和使用成本,……。”故本题选C项。

8.AE .试题分析:A项错在“满足各大城市的车位需求”,材料一中“未来两年内,即便这两个城市不再新建车位,也能满足车主的需求”;E项“只要……就”绝对,且材料三是“极大缓解‘停车难’问题”。

故本题选A项、E项。

9.技术层面:借助调查数据分析来汇总车位使用情况,通过技术开发不断完善技术,并能够提供高科技的设施。政策层面:借助灵活的行之有效的政策规范车位市场和车主停车行为。公民层面:提升个人素养,在理解尊重和知法守法,真正能让共享车位顺利达成。政府层面:加大资金技术投入,以提升行车停车这一公共服务行业的软件和硬件。)

10.C

11.D(“一般指官吏补充缺职,也可指由候补而正式任命”解说有误)

12.D(“他逮捕县府所有小吏”理解有误)

13.(1)许仲宣估量这个地方的山川地势、土地广袤可以立为州郡,于是画图上呈皇帝,就升任潍州知州。(译出大意给2分;“度”“形势”“因”三处,每译对一处给1分)

(2)宠妾想陷害她的主人,私下盗取他的县印藏起来,(印匣)封存的标记和原来一样,把它(印匣)交给许仲宣。(译出大意给2分;“窃取”“封识”“授”三处,每译对一处给1分)

14.A B (A项应为“恨暑热”;B项应为“拟物”)

15.“虚实结合”: 由人间苦热而联想到天上情景,由人境而联想到仙境,(2分)丰富了内容,升华了悲天悯人的主旨。(1分)“识度高远”:本诗末四句抒发了愿与天下共苦难的豪情,心系天下、悲天悯人(2分),胸襟博大,见识卓尔,气度不凡,可谓“识度高远”(扣“识度高远””意得1分)

16.(1)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

(2)朝菌不知晦朔,蟪蛄不知春秋。

(3)君子生非异也,善假于物也。

17.A

18.B

19.D

【解析】

17.试题分析: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(包括熟语)的能力。解答此类题目,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,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,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。“游人如织”,形容游人多得像织布的线一样,密密麻麻。“熙熙攘攘”,熙熙:和乐的样子;攘攘:纷乱的样子,形容人来人往,非常热闹拥挤。第一处,后面说“如今在花鸟虫鸣中独享一份清幽”,可见前面“曾经”的情况应是人很多,用“游人如织”更恰当。“耳日一新”,听到的、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,使人感到新鲜。“万象更新”,万象:宇宙间一切景象;更:变更。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,出现了一番新气象。第二处,是说“新修的道路”给人的感觉,应是与之前的不同,使用“耳目一新”更恰当。“枝叶扶疏”,形容枝叶繁茂四布,高下疏密有致。“不蔓不枝”,形容文章简洁,不拖泥带水。第三处,是形容“树荫”,应使用“枝叶扶疏”。“心旷神怡”,心情舒畅,精神愉快。“踌躇满志”,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。第四处,是说人“徜徉其间”的感受,应使用“心旷神怡”。故选A项。

18.试题分析: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。解答此类题目,应先浏览划线句,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,先观察主干部分,是否存在搭配不当、残缺等问题,再分析修饰成分。本题中,“近期,以‘千年岭南重镇、百年两广商埠’为主题的梧州历史文化陈列展在新馆展出,招引了大批市民前往”,句中存在问题的是后半句,“招引了大批市民前往”搭配不当,“招引……市民”不搭配,应改为“吸引……”。A项,“围绕‘千年岭南重镇、百年两广商埠’为主题”结构混乱,句中把“围绕……主题”和“以……为主题”两句杂糅,前一分句中能与后面的“为主题”相搭配的介词只能是“以”;C项,选项把“以‘千年岭南重镇、百年两广商埠’为主题”这一定语后置,不但在语句的表达上显得累赘,而且这句话的目的是突出事件本身;D项,“围绕‘千年岭南重镇、百年两广商埠’为主题”结构混乱,把“围绕……主题”和“以……为主题”两句杂糅;“吸引了大批市民前往陈列展在新馆展出”结构也混乱,选项把“吸引了大批市民前往陈列展”和“陈列展在新馆展出”两句杂糅到一起。故选B项。

19.试题分析: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。解答此类题目,首先要明确设题的类型,如本题就采取抽出文中一句话的形式进行考查,这就要求考生要运用好前后的语境,要关注主语的一致性、内容的前后呼应等。本题中,依据前文“每一个部分都有详细的文字资料、图片资料、实物、蜡像和电脑映像”和后文“让人徜徉期间”可知,此处应是紧承前文“每一个部分”而来,与前文的主语一致,AC两项都另换主语,这就导致前后内容不够连贯,此处接“生动形象地展现”就显得更连贯了;“梧州历史”不宜断开,且“一幅幅”与“画卷”的修饰关系更疏远一些,所以这里正确的语序应当是“一幅幅梧州历史的画卷”,这就排除B项,故选D项。

20.  ①将“惠赠稿件”改为“踊跃投稿”;②将“鼎力相助”改为“提供帮助”或“给予支持”;③将“敬谢不敏”改为“错失良机”;④将“斧正”改为“修改”或“修正”; ⑤将“奉送”改为“送至”。

21.对于购买商品房,“60后”购买二套房,用来投资、养老;“70后”全款买房,他们想换大房子或投资;“80后”付首付加贷款买房,他们想有个稳定的家;“90后”不买房,而是租房,他们感觉这样自由,更利于创业。

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8年秋季学期期中考高三语文试卷答案
传统与现代孝道的探讨
1. 论述类文本阅读
- 传统孝道主张养老敬老,强调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。
- 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内涵,对中华民族精神有重要影响。
2. 朴素为美
-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朴素被视为美的最高形态。
- 其对美的鉴赏和崇尚成为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的普遍标准。
3. 试题分析
- 试题涉及传统文化、社会伦理等主题,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语文基础和综合分析能力。
- 答题时需注意题目要求,准确理解题意,合理组织语言表达观点。
4. 答案要点
- 传统孝道强调养老敬老,孝老敬亲是人伦道德的根本。
- 朴素为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的最高形态,其对美的鉴赏和崇尚成为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的普遍标准。
- 试题涉及传统文化、社会伦理等主题,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语文基础和综合分析能力。
- 答题时需注意题目要求,准确理解题意,合理组织语言表达观点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1